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四贵是哪四贵,战国秦国四大名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战国秦国的历代君主
〖One〗、秦惠文王:嬴姓,赵氏,名驷,秦孝公之子,战国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。秦武王:嬴姓,名荡,秦惠文王之子,战国时期秦国国君,前310年至前307年在位。秦武王重武好战,在位期间,平蜀乱,设丞相,拔宜阳,置三川,更修田律,修改封疆,疏通河道,筑堤修桥。
〖Two〗、秦惠王:秦惠文王嬴驷,嬴姓,秦氏或赵氏,名驷(一说名“骃”),栎阳(今陕西省阎良区)人。战国时期秦国国君(公元前337年-公元前311年在位),秦孝公之子。十九岁即位,是为秦惠王。以宗室多怨,族灭商鞅,不废其法。公元前325年,自称秦王,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。
〖Three〗、秦朝历代帝王排序如下:秦惠文王:嬴驷(公元前356年—公元前311年),又称秦惠王,嬴姓,赵氏,名驷,秦孝公之子,战国时期秦国国君,公元前337年—公元前311年在位。
〖Four〗、秦国的君王及在位时间总结 秦非子,嬴非(秦嬴),公元前888年—公元前858年。 在位时间:42年。 简介: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(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)始建秦国 。 秦侯,未详其名,公元前857年—公元前848年。 在位时间:9年。 简介:秦侯,嬴姓,秦氏,秦国第二任君主,于公元前857-公元前848年在位。
〖Five〗、今陕西省咸阳市)人。战国时期秦国国君,秦孝文王之子,秦始皇的父亲。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(前259年—前210年),嬴姓,赵氏,名政(一说名“正”),又称赵政、祖龙。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。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改革家,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,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。
〖Six〗、最著名的、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,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出现的。秦昭襄王在位初期,由其母宣太后当权 ,外戚魏冉……[详细] 1秦出公嬴昌 [春秋战国] 秦国国君(?~前385) 秦出公(前388年—前385年),战国初期秦国君王。秦惠公之子。《世本》作秦少主,《吕氏春秋》作秦小主,嬴姓赵氏。在位2年。

历史上的芈月最后什么下场?芈姝最后的下场又是什么?
历史上的芈月的最终下场是死于忧郁成疾。而芈姝的最终下场是死于非命。芈月是历史上的秦宣太后,她掌握大权后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取得了秦国多项重大成就,被誉为秦国历史上的杰出女性政治家之一。但在长期的权力斗争中,她遭受了不断的攻击和压力,最终在忧郁中病逝。
历史上的芈月最后什么下场 芈月一生中最爱的 历史上,宣太后是病逝。 宣太后十分宠爱情夫魏丑夫,宣太后生病即将去世时,传令让魏丑夫为自己殉葬。魏丑夫了解到后十分害怕,于是请庸芮游说宣太后。庸芮先问宣太后人死后是否能够感知到人世间的事情,宣太后回答说不能。
至于芈姝,她是秦惠文后的原型,与母亲一样因溺爱儿子导致内乱,最终败给了芈月,结束了姐妹恩怨。至于惠文后的死因,历史文献存在多种说法:一是在秦武王生前已去世;二是政变被杀,因秦昭襄王即位后的内乱;三是因公子壮被杀后的忧郁而逝。具体详情,史书中的记载各有不同。
芈月传芈姝结局 秦惠文王赢驷死后,这时的芈月芈姝已经反目,芈姝儿子嬴荡得势将芈月母子发配燕国后举鼎而亡,芈月回到秦国平定内乱,芈月传芈姝结局是死于宫中。不过在历史上关于芈姝一人的死法各有其说。善终而死。据《史记·穰侯列传》记载,惠文后在秦武王未死之前便已去世。政变被杀。
芈姝在秦惠文王死后,当着芈月的面烧毁了对芈月儿子嬴稷的册封遗诏。芈姝也和她母亲一样溺爱儿子秦武王嬴荡,令得嬴荡荒唐到举鼎压死。她又为了保护幼子登基,与儿媳秦武后魏颐各引母国的兵马,展开长达三年的内战,令得秦国几近毁灭。最终她败给芈月,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姐妹恩怨。
《芈月传》中芈姝最终她败给芈月,被废去尊位,软禁清凉殿,孤独终老,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姐妹恩怨。黄歇要为自己的母国故土作最后的打算,请求芈月不要再留他,两人最后挥泪不辞而别。黄歇回到了楚国。

秦国四贵附录:范雎说秦王逐四贵之语
〖One〗、在《战国策·秦三》的记载中,范雎向秦王提出了他对秦国四贵权力过大的忧虑。他说:“我在山东时,只听说齐国有田单,却未闻有齐王的存在;在秦国,我只知有太后的影响力、穰侯的出使权、泾阳和华阳的威权,同样未见真正的王权。真正的王者是能独立决断,掌握国家大权,而非被贵族势力左右。
〖Two〗、“漆身而为厉”出自先秦佚名的《范雎说秦王》。“漆身而为厉”全诗 《范雎说秦王》先秦 佚名 范雎至秦,王庭迎,谓范雎曰:“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。今者义渠之事急,寡人日自请太后。今义渠之事已,寡人乃得以身受命。躬窃闵然不敏。”敬执宾主之礼,范雎辞让。
〖Three〗、范雎以一籍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,正如他所说“交疏言深”,这时,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还不十分清楚,秦王喜欢听什么,想要干什么,他还没有准确的把握。因此,他必须先加试探,察言观色。他要贡献于秦王的谋略之一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废逐把持朝政的以宣太后、穰侯为首的“四贵”。
〖Four〗、宣太后与魏冉等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,昭王面临着四贵威胁的现实。范雎洞察到这一点,他用激将法智见昭王,揭示了四贵对王权的潜在威胁,指出齐王的结盟请求实际上是孟尝君对魏冉的警示,昭示了权力斗争的微妙之处。秦昭王欲伐齐,范雎巧妙地利用这一矛盾,稳固自己的地位。

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后宫等级
.正超品:皇后;2.正一品:皇贵妃;3.正二品:妃;4.正三品:昭仪、昭媛、昭容;5.正四品:淑仪、淑容、淑媛;6.正五品:婉仪、婉容、婉华;7.正六品:贵姬;8.正七品:婕妤;9.正八品:美人、佳人、良人;10.正九品:承徽、承荣;11.正十品:选侍。
贵妃:妃嫔的称号,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比较高,仅次于皇后。南朝宋武帝时始置,与贵嫔、贵人号称三夫人,位比相国。隋以后历代均沿置。2贵嫔:宫中女官名,也是皇帝的妃子。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。以后,历代多沿用,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。2德妃、贤妃:宫中女官名,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。
商代君主生前称“王”。梁皇后纪》,诗礼一贤王。位在淑妃后,天家:国王的正妻。夏代帝王生时称“后”、嫔九人,多内宠:联、御妻、少妃,以表示吉利: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,通常称为“大行”等。妃嫱地位高于嫔御,“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:太子妃;?。
于是,皇后之下共设12个等级,依次是贵嫔、夫人、淑妃、淑媛、昭仪、昭华、修容、修仪、婕妤、容华、美人、良人。晋:武帝时,皇后以下设三夫人(贵嫔、夫人、贵人)、九嫔(淑妃、淑媛、淑仪、修容、修华、修仪、婕妤、容华、充华)、九嫔以下设美人、才人、中才人等作为二十七世妇、八十一御妻。
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,但是诸侯王们还真就不能无休止的在自己的后宫中添加美女,一般战国时期君王的后宫只有五个等级,第一等级肯定是王后,第二个等级是夫人,第三个等级是嫔,第四个等级是世妇,最后一个等级是女御。这是当时诸侯王可以享受的后宫待遇。

范睢如果不扳倒四贵,秦国能否更早统一?
〖One〗、范睢就算不搬倒秦国四贵,秦国也不能更早的统一。当时的秦国虽然很强大,但是他的四周的国家,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小。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,军事一直是一个强国。楚国跟秦国虽然后秦晋之好,但是双方的关系也是一直很微妙。齐国在范睢入秦之前,已经是不能再重振雄风了。
〖Two〗、而范睢趁机建议秦昭襄王废黜宣太后和四贵,独揽大权,诉说完自己的痛苦,秦昭襄王就采取了行动,废黜了宣太后,驱逐四贵离开秦国。
〖Three〗、范睢同样是魏国人,但由于国相的嫉妒,差点把范睢给打死,还尿了人家一身。还好范睢命大又机智,最终到了秦国辅佐秦昭襄王剪除四贵,后又提出远交近攻,让曾经本有机会统一天下的魏国朝秦暮楚,割地赔款。而这一切的根源,都在于魏惠王识人不明。
〖Four〗、范睢指出了秦王两个失策之处,第一个为秦国大权受到威胁,在范雎的帮助下,秦王废太后,将四贵逐出咸阳,掌握了国家大权;第二个是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,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。
〖Five〗、所以要打击,这也就是范雎对秦王所说的。秦昭襄王在位55年,从即位那一天起,就有自己的权力,只不过政事需要和宣太后商量着处理,几年以后,基本上就是自己做主了,不存在夺取宣太后的权力,只是后来秦昭襄王驱逐四贵,只是让宣太后等人不再参与政治而已,他们仍然有着爵位和荣华富贵。
〖Six〗、可以这样说,当时的秦昭襄王其实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秦王,完全就是一个傀儡,后来魏国人范睢逃到了秦国,并且依靠卓越的政治才能,赢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。两人把酒言欢,颇有点相见恨晚的意思,随后范睢便建议秦昭襄王以雷霆之势废掉宣太后和四贵,收回大权,以避免最终身死人亡的下场。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